隨著我國工業設備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大量老舊的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簡稱“溴冷機”)面臨淘汰和報廢。這類設備在商業建筑、醫院、工廠等場所曾廣泛使用,因其利用熱能驅動、節能環保等特點一度備受青睞。然而,當其服役壽命到期進入回收階段時,如何安全、合規地處置其內部的溴化鋰溶液,成為環保與回收行業必須高度重視的關鍵問題。


溴化鋰制冷機的核心工作介質是溴化鋰水溶液,它在機組中起到吸收劑的作用,與水(制冷劑)共同完成制冷循環。一臺中大型溴冷機內部通常含有數百公斤甚至數噸的溴化鋰溶液。雖然溴化鋰本身不屬于劇毒物質,但其溶液具有強腐蝕性、高堿性(pH值通常在9.5以上),且長期運行后可能混入銅、鐵、鎳等重金屬離子以及有機緩蝕劑(如鉻酸鹽、鉬酸鹽等),若處置不當,極易對土壤、水源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一、溴化鋰溶液的特性與潛在風險

首先,溴化鋰溶液呈強堿性,直接排放會顯著提高水體pH值,破壞水體生態平衡,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其次,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如銅、鉻等)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規定的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滲入地下水或進入市政排水系統,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此外,部分機組使用的緩蝕劑含有六價鉻成分,而六價鉻是國際公認的致癌物,屬于嚴格管控的危險化學品。


更為嚴重的是,若將廢棄溶液隨意傾倒或交由無資質單位處理,不僅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企業或個人還將面臨高額罰款、刑事責任甚至被列入環保“黑名單”。


二、安全處置溴化鋰溶液的規范流程

為確保環境安全與合規操作,回收溴化鋰制冷機時,內部溶液的處置必須遵循“專業評估—規范抽排—分類運輸—合規處理”的全流程管理。


1、專業評估與檢測

在拆機前,應由具備資質的環保服務機構或制冷設備回收公司對機組內的溶液進行取樣檢測。檢測內容包括:溶液濃度、pH值、重金屬含量(如Cu、Cr、Ni等)、緩蝕劑類型及是否含有禁用物質(如六價鉻)。根據檢測結果,判斷溶液是否可再生利用或必須作為危險廢物處理。


2、規范抽排與密閉儲存

抽排溶液必須由持證技術人員操作,使用專用耐腐蝕的抽液泵和密封容器(如HDPE材質桶或專用槽車),嚴禁使用普通鐵桶或敞口容器。抽排過程中需佩戴防護裝備(手套、護目鏡、防毒面具等),防止溶液飛濺或吸入蒸氣。抽排完成后,容器應貼上危險廢物標簽,注明成分、重量、產生單位和日期,并存放在防泄漏、防雨淋的專用危廢暫存區。


3、分類運輸與轉移聯單制度

含有重金屬或禁用添加劑的溴化鋰溶液屬于危險廢物(類別通常為HW34廢堿或HW49其他廢物),必須交由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進行運輸和處理。運輸過程需遵守《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規則》,使用專用車輛,并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確保全過程可追溯。


4、合規處理方式

目前,溴化鋰溶液的處理主要有三種方式:

再生提純:對于污染較輕、未變質的溶液,可通過過濾、蒸餾、離子交換等工藝去除雜質,恢復其性能后重新用于其他溴冷機,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中和處理:對無法再生的廢液,需在專業危廢處理設施中進行中和、沉淀、絮凝等處理,將pH值調節至中性,并使重金屬形成沉淀物,經壓濾后作為危廢填埋。

安全填埋或焚燒:對于高毒性或難以處理的殘渣,需送至具備相應資質的危廢填埋場或焚燒廠進行最終處置。


三、企業與個人的責任與建議

作為設備擁有單位,在淘汰溴化鋰制冷機時,切勿貪圖便宜或圖省事而私自傾倒或賣給無資質“廢品回收商”。應選擇具備環保資質的專業回收公司,簽訂正規合同,明確溶液處置責任,并索取處理憑證和環保驗收報告。

同時,建議企業在設備運行期間就建立“全生命周期檔案”,記錄溶液更換、檢測和維護情況,為后期回收處置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溴化鋰制冷機的回收不僅是資源再利用的問題,更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內部溶液的安全處置,關乎生態安全與社會責任。唯有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依托專業力量,才能真正實現綠色拆解、安全回收,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貢獻力量。